黄老之说既已偏向自然长生说,当然需要一种能丰富和神化其说的道术为其增色。
而另一方面则使事实成为终极的东西。对所谓天人合一的哲学式概括,一般是从主体和客体,或宇宙与人生的大关节处来入手的。
与张载同时的理学诸开山,实际上都在考虑自然式天道的置换物,也就是那个能够容纳天与人的统一体。当然,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是理学家张载。夫天人合一,修悟非二,舍天而言人,舍悟而言修,则浅矣……大抵果能合天,则必益尽其人事,果能真悟,则必益尽其真修。总的说来,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、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,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,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,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,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,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。 [2]杜维明,2008年:《当代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》,载《儒学与生态》,江苏教育出版社。
言学者期于征实,故其言天不能舍形气。教则以公理属天,私欲属人。这个未知境域的吸引力和可靠性,源于自然世界在直观中呈现的完美与丰富,以及在想象和崇拜中隐含的无限。
[6]这比王弼本说得更明白,无和有是异名同谓,名号不同,指的是同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。因此正确地把握老子道体本无思想,不是在具体讨论无是什么,而是在理解无启示自然本体高于知识语言,而且与知识语言的规范相反。这种自然崇拜认为自然世界深不可测,要比人们能够窥测(可见)、描述(可言)、梦想(可意)到的,不知深奥多少。老子道论对自然世界的基本看法,其实是与希腊式的哲人的看法,十分不同。
(第一章)致虚极,守静笃。道的本体是无,是玄奥不可知。
整个宇宙都从这个本原性的道中绵绵不绝地产生出来。战国中后期到汉初,道家思想吸引了那样多的人,造成那样大的势力,奥妙就在于大家都不去玄想其辞难知,只管讨论那其实易行。在更基本的意义上,哲学是对人在世界上所处位置的一种思考。玄牝之门,是为天地根。
六章说: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也不是由于世界的结构太过复杂,道隐藏在复杂结构的深处。实际上老子道体思想的主旨不是求真,不是解答天地的奥秘是什么,而是说明天地的奥秘高于人的智力和理解力。这种转换不是技巧意义上的,而是重新寻求生存支点意义上的。
只是我们在此必须指出,老子之道的主要含义不是指示政治技巧,而是考虑人生的存在基础。这种相异,启示人思考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意义和原则。
由此可见,把守柔、谦下、反、弱等原则理解为老子之道的实践准则,是丢掉了老子道论主要的东西,把次要的东西误解成了主要东西。这些思想家主要也都是关心政事兵事等实用问题,他们谈的道,毫无玄奥意味,也就是毫无对人的存在从本体上置疑的意味,基本是把自然之道理解成了可以运用于政治斗争舞台的经验。
同时,在这深奥的自然存在里,就隐含着这个世界最深层的原则。然后我们才能够从一个适当的角度,分析老子自然本体论的思想内涵解读古代思想文本,有一个简单明快的方法,也可说是一个基本要求,就是透过文字,追问作者的目的是什么,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。如第三十二章所谓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,可以不殆,就是这层意思。这容易被理解为有不良存心。他说: (庄子之道)自立一宗,而与老子有异焉。
这两层思想本意都在于介入政治,积极用世,颇不同于自然之道的批判文明和价值重建思想。他引老子小国寡民、见素报朴,少私寡欲、常使民无知无欲等语,说明老子是隐君子。
[14]刘节1942年发表《老子考》一文,注意到了本文方才说的那个自然本体与政治谋略之间的矛盾。到战国末和西汉初,政治功利系统的道家,汇流为学术界主潮的黄老思想。
刘节自己是认为老子五千言,在西汉文、景之间才出现。《老子》中的语言思想是与战国诸子的一些语言思想有一致之处,但那不是因为《老子》承袭各家,而是恰好相反,是各家承袭了老子。
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《黄老帛书》,还有战国末楚地的《鹖冠子》,皆可见楚地黄老思想盛行。《管子•白心篇》:建常无有,以静为宗,以时为宝,以政为仪,利则能久。老子思想的这种矛盾现象,应当是老子研究中引起重视的问题。平心而论,说老子谋略之道阴谋欺诈,有些过于激切。
而老子的政治道术思想,则与此小国寡民理想有实质性的区别。本文只是郑重提出这一近年在老子研究中被忽视的事实:老子思想中含有两种精神倾向,一种是隐者的,一种是谋士的。
另一种是以策士、谋臣、政论家、战略家的态度为基准,以介入政治、社会斗争,以道佐人主为核心,以提示致胜策略为指向。见《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》,台湾东海大学,1963年。
……上之随天,其次随人。故大国以下小国,则取小国,小国以下大国,则取于大国…… 《老子》中谈治国之术的章节还有不少。
应也者,以其为之人者也。[1]此外,老子思想还影响到孙子的兵学和韩非的法术思想,此皆是政治功利、政治谋略一系的思想。《吕氏春秋》中有杨朱派一句名言:道之真以持身,其绪余以为国家,其土苴以治天下。(2)以全面法典化的社会控制广大人群,代替原来只适应狭小人群的礼制。
申韩都是君本位立场的人,喜欢给国君出谋划策,建议国君在群臣面前喜怒不形于色,不表露态度,让群臣始终莫测高深。申韩之中,又以韩非最突出。
老子之道归向自然的含义,基本无可怀疑,这里不多说了。清代魏源著《老子本意》,前有《论老子》一篇,写道: 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,老子不复生,谁定之?彼皆执一言而阂诸五千言者也。
[9]《管子》四篇即《心术上》、《心术下》、《白心》、《内业》,郭沫若最早提出来是稷下黄老派的作品。以忘机为机,机尤险矣。